2008年11月16日 星期日

廣告的要求

1. 意義性
2. 人性 -人性共感 (悲傷 疼痛 歡樂 好奇心)
3. 創造性 -不斷產生新價值、不斷進入新領域
4. 說服性 -訴諸視覺、聽覺傳達的直覺性說服
5. 美感 -
6. 現代性 -反應這個多元化、彙集化的時代
7. idea -融入幽默感
8. 情念 -
9. 一貫性 -將廣告表現是為企業表現之一環,使企業理念和設計具一貫性
10. 造形性

2008年10月12日 星期日

廣告策略的基本步驟

一、製作廣告的目的何在?
他可能會達到什麼樣的結果?

二、要溝通對象是誰?
是否有鎖定特定的族群?

三、產品想要傳達給消費者的
是什麼樣的廣告訊息?

四、是否有特殊的廣告手法要表現?

五、相關訊息的收集是否做得完善?

六、廣告的預算有多少?

七、媒體該如何去分佈?

產品定位前的工作

(一) 業主需盡告知之義務
1. 充分的資料,淹沒廣告公司—調查、產品、市場等資料。

2. 讓業務人員親臨工廠或研究發展單位觀摩—深入你的產品,讓雙方有關人員生活在一起。

3. 熱忱—你的熱忱,你的熱忱是廣告工作的動力。

4. 由公司開始說明—歷史、成長、組織、公司文化、公司理念。

5. 仔細解釋產品—成分、特點、尺寸、形狀、包裝、口味、消費者認為首要的利益點、其購買動機是感性的或理性的。

6. 探究消費者對產品的問題—根據調查資料,消費者對產品有何議論,感覺如何?

7. 品牌的歷史—何時發售?過去的行銷策略、廣告策略、結果如何?市場佔有率之變化如何??價格之變化及反應如何??促銷及廣告活動如何??

8. 市場全盤狀況—市場量(數量、金額)、一般趨勢(成長率及其他)、季節性、區域性、通路狀況等。

9. 競爭分析—各品牌之佔有率、趨勢、產品之差異、促銷、價格、包裝,何者品牌威脅最大?優勢品牌成功的原因為何?廣告策略成功的主因何在?

10. 分析你的消費者—誰在使用或可能使用?誰在影響購買??誰在購買?重複使用者是否佔有主要的購買量

11. 產品的通路系統—直銷與經銷商的比例如何?如何訓練業務代表?購買地點之特性如何?你的通路系統與競爭者之區別如何?

12. 產品地位—用起來怎麼樣?印象如何?有無改進計畫?

13. 行銷目標及策略—銷售目標及獲利目標、商品化及促銷計畫,廣告在你的計畫中佔如何的份量及角色?廣告預算是否具有競爭力。

14. 讓廣告公司為你的廣告效果做評估—事前測試、追蹤測試。

(二)收集資料與分析為首要任務
http://recycle.epa.gov.tw/epa/index.asp
行政院環保署資源回收基管會
http://recycle.cier.edu.tw/
二手電腦回收轉贈作業
http://recycle.epa.gov.tw/other/can1.html
環保署塑膠材質辨識

還有更多...更多....

(三)市調為商品定位前的基礎工作
市調可分為下列幾種方式
(1) 對談式 (2) 問卷式 (3) 隨機抽樣式

建議探詢 一般市井小民的意見



2008年7月5日 星期六

鼓勵消費的行為是造成氣候變遷的元凶之一

鼓勵消費的行為是造成氣候變遷的元凶之一?!
廣告人 你可以怎麼做


下文 摘自 環境資訊中心 電子報20080705

為了呼籲世人盡快採取行動,幾個月前,因為推廣全球暖化議題不遺餘力而獲諾貝爾和平獎的高爾,聘僱一個做汽車保險廣告相當成功的廣告公司,啟動了一個氣候保護的宣傳戰。高爾投入了諾貝爾獎的獎金加上自己的存款,總數高達三億美金,來打這個簡稱為We(我們)的宣傳戰,宣傳戰的主題再直接也不過,就叫做
We Can Solve the Climate Crisis(我們可以解決氣候危機)。

兩年前,許多人根本沒聽過氣候變遷或全球暖化這回事,環境保護也只是環保人士的工作,而現在,全球暖化與節能減碳已經成為當今最熱門的議題之一,就好像幾年前,林志玲突然一夕之間爆紅的現象。全球暖化爆紅,現在報章雜誌或政府官員得紛紛想辦法在節能減碳相關環保議題中插上一腳。

全球暖化和節能減碳議題受到重視,對環境保護當然是好事一件,越多人關心這個議題,越能匯集共識共謀解決方案。為了呼籲世人盡快採取行動,幾個月前,因為推廣全球暖化議題不遺餘力而獲諾貝爾和平獎的高爾,聘僱一個做汽車保險廣告相當成功的廣告公司,啟動了一個氣候保護的宣傳戰。高爾投入了諾貝爾獎的獎金加上自己的存款,總數高達三億美金,來打這個宣傳戰,宣傳戰的主題再直接也不過,就叫做We Can Solve the Climate Crisis(我們可以解決氣候危機)。

有人願意出錢,在眾多商業宣傳中替愛護地球打廣告,鼓勵更多人採取相關行動,的確是令人欣喜、值得鼓掌的。對於We這個宣傳戰,在掌聲之外,我認為有幾個相關面向值得討論,其中最重要的是,消費文化在We所提出的解決方案中完全沒有被討論,另外,宣傳戰的花錢方式實在不夠有創意。

保護氣候,消費文化更需要被徹底檢討

除了純公益廣告,我對行銷廣告術一向是沒有任何好感,絕大多數的行銷策略不過是企業化妝術,說穿了就是要消費者掏錢買東西。因此,高爾花錢替地球打的廣告,無涉消費者的口袋,是我樂見的,但是,這個宣傳戰最可惜之處,正在於忽視了消費這個面向。
在We的解決方案中,提到的大部分是能源和科技的面向,卻沒有提到問題的真正核心,那就是人類盲目迷信的經濟成長和消費文化。這兩個棘手問題被忽略不令人意外,因為,媒體的論述將氣候變遷的原因簡化為過量的二氧化碳排放,又將二氧化碳排放問題簡化為能源問題,因此今天在暖化的解決方案上,都集中在能源使用的討論上,以「節能減碳」這四字為其精華,我們似乎以為只要節能就可以減碳。

即使節能減碳的方式,也被過度簡化。節能絕不代表用替代能源或換省電燈泡就可以了,能源的使用不只來自開車或用電,我們平常大量消費的物品,從製造、包裝、運送、販賣、使用、以及之後成為垃圾的處理,都需要使用能源,因此若不消費的層面檢討能源問題,再多的省電燈泡、再多的油電混和車,都無濟於事。

經濟一定得成長嗎?

高爾花了這麼多錢為氣候保護做宣傳,談的還是那些直觀的能源問題,沒能發揮影像力好好檢討經濟成長與消費文化的盲目信仰,甚為可惜。國家或區域經濟體的經濟表現的計算方式,讓製造、消費量成為經濟好壞的唯一評量,一直以來,經濟學家告訴我們消費可以刺激經濟成長,經濟成長等於經濟好壞,但我認為,經濟好壞的本質在於經濟的「基礎」本身,而不在於「成長」量,而且「經濟」到底代表什麼,也有必要好好探討。「經濟」不代表生活快樂滿足,而總體經濟的好表現,更不代表人人都能受惠於此。(因此新政府拼經濟,到底是為誰的經濟來拼,是為了瘦巴巴的勞動階層?還是已經肥滋滋的企業大戶?是有必要檢視和評論的課題)。

一個國家或區域的人民是否能夠吃飽穿暖,不見得需要經濟不斷地成長,只要經濟維持平穩即可,這就是為什麼西歐先進國家的經濟成長率遠低於過去的台灣,和現在的中國、印度等開發中國家,而西歐國家成長數字低,明顯不等於人民沒工作、餓肚子、生活水準低,是因為開發已經達到某種「極限」,無法也無必要再大量開發成長。台灣的媒體和政治人物在對經濟的內涵理解不清的狀況下,做不切實際的期待和短視近利力的評論,政府寧願被經濟成長數字牽著鼻子走,人民也以為只要經濟成長率下降,就會民不聊生、國家完蛋。要記得,那數字只是「成長率」而非絕對的經濟基礎,經濟穩不穩定,是結構性的問題,不是成長率的問題。

雖然很少人願意面對,但擺在眼前的事實是,任何經濟體都不可能一直維持成長,在經濟上,總體的經濟成長不是重點,維持平穩和公平的財富分配最要緊,這才有可能永續發展,如果一直追求經濟成長,永續發展不過是夢囈。(但,哪一個政府敢大膽說經濟成長不是重點?一定會被滿腦子只有賺更多錢的企業主、不明就裡的民眾罵到臭頭,我覺得這是民主最大的弔詭,那就是多數人要的東西不見得是對的,然而民主的機制—選舉,卻奠基在多數人想要什麼之上)。

減少製造、減少消費

用增加製造、增加消費來創造經濟成長的換句話說,就是資源和能源的無止盡取用。想像一下,這些大量工業製造品所耗用的能源和原料,加上隨之而來的巨量垃圾,根本無法用環保筷、環保包、省電燈泡、油電混和車、再生能源等的使用來抵銷。當然,這些都還是該做,但最重要、最基本的還是人們減少製造、減少消費!
如果我們仔細檢視,許多買來的東西不過幾個禮拜、甚至幾天,就變成垃圾,有些不實用的東西只要產出了就註定成為垃圾。買越多、垃圾越多,但我們看不見這個事實,以為東西丟出了家門、被垃圾車載走就沒事了。

在消費文化上,美國是個極其恐怖的地方。這是個號稱世界上最民主自由的國家,人民信仰個人主義,在任何事物上隨心所欲,卻也是全球最會糟蹋地球環境的國家之一,在這個連鎖企業盛行、廣告充斥的國度,任何時候都逃不開你買、買、買的廣告,甚至有廣告鼓勵人們故意毀壞車子、弄髒衣服鞋子,好為購物血拼找理由。一向認為美國什麼都對、什麼都好的台灣人,來美國觀光,必定將大型購物中心列為必要行程,殺紅了眼地買得不亦樂乎,快樂地抱著美國的垃圾回台灣。台灣人一心一意複製美國的消費模式、消費空間(大型購物商場),實在令人憂心。

資本主義運作是元凶,行銷廣告是幫兇

氣候環境變遷和資本主義的運作邏輯脫不了關係,鼓勵消費的思維是氣候環境變遷的元凶,而企業的行銷廣告是幫兇。天天接受這些廣告資訊轟炸的消費著,如果真的關心自己、關心後代子子孫孫、關心地球上其他物種,頭腦得保持清醒,別被廣告牽著鼻子走,盡量少消費,當買任何一樣東西時,想想看,這會不會很快就成為無用的垃圾?會不會成為有毒的垃圾遺害他人?會不會間接違背了人道(你買的東西可能是不得休息和睡眠的童工做的)?

少買吧!

很不幸的,我發現即使自己已經盡量減少消費,日常生活還是逃離不了大量垃圾。每天光收到的廣告(垃圾)郵件就多的可怕;去超市買菜,即使盡量買生鮮蔬菜不買加工食物,還是免不了買回塑膠或紙類的包裝。如果我們每天注意哪些買來的東西成為垃圾,會發現數量可觀。台北的資源回收執行較徹底,但在美國,這個鼓勵你買、買、買的國家、這個資源回收和垃圾分類不徹底的地方(即使在西雅圖也是如此),我們更容易製造垃圾。簡單一句話,如果不知道該怎麼節能減碳,最簡單的方式就是少買!多麼希望,高爾能夠利用他的影響力,帶動美國以及其他向美國看齊的國家正視無止盡製造消費所帶來的後果。

高爾花的冤枉錢

撇開三億美金可以花在實際解決方案這個面向不說,為何一個宣傳戰得花上高達三億美金?任何人都知道,因為買媒體的廣告時間和空間是相當昂貴的,因此這三億美金的立即效應是水平的所得重分配:錢從高爾的口袋,轉進了也很有錢的媒體和廣告公司老闆的口袋裡。在我看來,這錢實在花得冤枉,明明可以拿來做很多改變的鉅額款項,卻產生不了直接的社會效用,要是我有幸有高爾那麼多的錢,我不會將錢交給本來就已經享盡各種資源的有錢人,我會設法在宣傳氣候保護的同時,也具體幫助在氣候變遷下的受害者,例如貧窮人口。
一定會有人說,透過現有的大媒體打廣告,是能夠讓最多人看到的最有效方式,但如果我們只能這麼想,我們已經被單一的運作邏輯制約,被少數媒體左右。於是,從要你卯起來開車換車的車商廣告、誘惑你小孩狂吃垃圾的麥當勞廣告、石油公司的漂綠(Greenwash)的廣告,到世界展望會希望你領養第三世界貧困兒童的公益廣告,甚至高爾的氣候保護廣告,都好像不得不經由同一個媒介:極少數的大型媒體。我認為這個模式是可以打破的,宣傳一個觀念不一定非得與傳統媒體掛勾不可。

最簡單又有力的氣候保護行動

雖然有很多可以改善的地方,高爾的氣候保護宣傳戰的確清楚地傳達了兩個重要訊息:第一,時間有限,面對氣候變遷,我們得盡快採取行動;第二,只要採取行動,我們還是有救的—我們可以解決氣候危機! 個人也許無法在能源政策上產生影響力,我們可能也搞不清楚到底什麼樣的商品環保節能、什麼不環保節能,這些都不太重要,但有一件事是簡單又具有影響力的,就是從現在開始少買一些吧!減少消費、減少製造垃圾,這是個人可以做的,而且可以從下到上根本改變經濟體的消費製造文化,不需太多的額外知識,何樂而不為呢?

相關參考文章: Can We Solve It Like This? Why the We Campaign Needs Change


作者:廖桂賢(美國華盛頓大學博士生、地景及都市設計師)

2008年6月23日 星期一

環保資訊---搶救珊瑚




發起者: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生態保育聯盟、台灣生態學會
我們要求農委會應:
一、立即停發所有珊瑚漁業執照申請。


二、於97年底前,重新公告修正「漁船建造許可及漁業證照核發準則」第23條,不再核發珊瑚漁業執照。



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 (03)833-4133 http://www.kuroshio.org.tw/


連署回函請寄 kuroshio@seed.net.tw,或傳真至(03)833-7095



※ 連署活動最新進度與參考資料,請見黑潮網站



97年5月22日,農委會利用新舊政府交接之際,公告修正「漁船建造許可及漁業證照核發準則」,原條文第23條規定「珊瑚漁業…之漁船除原有漁業證照到期申請換發者外,不核發新漁業證照。」,被修正為「九十六年底前具有珊瑚採捕設備…之漁船,…得兼營珊瑚漁業。」,也就是說,原本全台灣只剩三張合法的珊瑚漁業執照,即將在97年底全數到期失效,而農委會卻在此時「就地合法」96艘非法採捕珊瑚漁船,此舉將造成台灣海洋資源全面性、不可恢復的破壞。



台灣將成珊瑚墳場,海洋生態面臨空前浩劫


經過多年的推廣,對於淺海珊瑚(生長在水深五十米以內)的生態保育已經受到社會大眾的重視,但生活在水深超過五十米以上的深海珊瑚,由於沒有相關研究,學術界對其生態系了解有限。
依據農委會公告,這次一共開放台灣周圍五處珊瑚漁場,總面積達7811平方公里,主要採捕對象為深海珊瑚。以深海珊瑚中的紅珊瑚Corallium rubrum為例,每年僅成長0.35~0.62公厘,生長速率隨年齡逐漸減緩,由於生長緩慢,一經破壞將難以恢復,加上傳統的拖網採捕方式,選擇性差,將嚴重破壞珊瑚生態棲地。



農委會假管理之名,行放任破壞之實

農委會表示「…經透過縣市政府調查結果,目前仍有96艘漁船擅自經營該漁業採捕紅珊瑚,為強化管理,本會於97年4月9日經農委會主管會報討論通過後,依法制程序修正…」,而農委會所謂的管理,僅限制採捕區域及漁獲總量(每艘船每年出口量120公斤),對於採捕方法、珊瑚種類、株徑大小或高度都沒有限制。以往業者明目張膽非法採捕,都不見政府取締、管制,「就地合法」後非法將有更好的掩護,國人如何相信相關單位的監督能力和決心?



政策前後矛盾,大開保育倒車

自78年起頒布實施之「漁船建造許可及漁業證照核發準則」早已明訂不再核發珊瑚漁業證照。96年2月2日漁業署發出的新聞稿亦指出「世界各國為保護棲地…善盡珊瑚捕撈管理責任,採捕時需具選擇性並能掌握珊瑚種類、珊瑚株徑大小或高度,符合採捕規格者才採捕…我國珊瑚漁業管理亦朝此方向推動…」。以「加強生物多樣性及資源保育利用研究」、「養護漁業資源」為施政目標的中央政府機關,卻在生態意識高漲的時候,拿石頭砸自己的腳,前後矛盾的政策抹殺政府與民間十幾年來的努力,如此荒謬不合理的條文,到底如何決策?由誰決定?我們要求農委會說清楚,講明白,給社會大眾一個交代。



犧牲公眾利益,圖利特定團體

變賣自然資源換取金錢,是落後國家的行為,據農委會副主委胡興華著作中指出,「民國五十七年,參加生產行列的漁船達六十餘艘,採獲珊瑚53公噸,價值一億餘元」,可見珊瑚產業利益之龐大。而農委會竟然將屬於全國人民最珍貴的海洋資源,無條件開放給少數人謀取暴利,以96艘漁船,每船每年上限120公斤計算,每年將有11.5公噸,價值上億的金額,圖利少數珊瑚、珠寶業者!這是新政府上台以來最不公不義的漁業政策,即使是前政府、舊主委所做的決定,新任主委也應該懸崖勒馬,斷然煞車。我們要求農委會即刻停止核發執照,並在97年底前,重新修訂「漁船建造許可及漁業證照核發準則」,修補這個荒謬而錯誤的政策。

susan:
人類的狂妄 慷慨而大氣地 直接用掉地球的"免費"資源
以創造人類要的"經濟"的繁盛 愚蠢至極


違反國際趨勢,喪失國家尊嚴


在漁業資源枯竭的今日,珊瑚在生態糸中的角色不容小覷,維護珊瑚資源也是在保障大多數漁民的權益。根據美國海洋保育聯盟(NCMC)資料指出,「珊瑚和海綿建立的棲息地提供了海洋生物的培育場所和保護。光是在東北大西洋海底山區,就觀察到超過 1300 種無脊椎動物和 850 種脊椎動物…」。華盛頓公約(CITES)更進一步在今年將寶石珊瑚中的黑珊瑚(Black Coral)納入附錄二的物種名單。農委會身為台灣最高「保育」主管機關,卻罔顧國際保育潮流,放任業者在深海珊瑚名列保育名單前趕盡殺絕,似乎忘了民國83年正是因為執行野生動物保育工作不力,遭美國以「培利修正案」對台灣施以貿易制裁,禁止包含珊瑚等五項產品輸美。我們在此呼籲農委會不要重蹈覆轍,為了少數人的利益,喪失國家尊嚴,讓台灣成為國際笑柄,希望農委會能亡羊補牢,拿出誠意守住多年來的保育成果,全面禁採珊瑚,落實維護海洋資源的工作。

2008年5月27日 星期二

2008時報金犢獎的慶賀

2008時報金犢獎平面廣告 得獎名單揭曉

入圍即是得獎---非常高興地 在激烈競爭下
恭喜我們的同學作品入圍囉

視傳二甲的 仁樹
TA3-105 東方廣告項 方向

視傳三 A的 順賓、宜薇、育靜
TA3-086 東方廣告項 關懷老人

更高興的是..... 順賓、宜薇、育靜 作品 脫穎而出 -->榮獲入選獎
http://www.timesawards.com/htm/FocusNewsContent.asp?fdID=586


值得慶賀


實際作品 老師再找時間 再將二班優良作品貼上..


............."開心笑則--作為慶賀"...........250



...我開車去中油加油,很帥氣的抽出我的集點卡給加油小帥哥還很豪氣萬千的跟加油小帥哥說:「95加滿,不用統編」 小帥哥收了我的卡,不知道他也跟我一樣狀況外,還是做人太好了他拿了卡走到收費亭數秒鐘後又走出來非常恭敬的把卡遞給我
非常客氣的說:「小姐,不好意思,我們沒有收悠遊卡唷」


我弟是念美工的常要熬夜趕作業有一晚正如火如荼趕作業時聽到旁邊兩位同學的對話 同學A:星期三是禮拜幾? 同學B:(想了粉久...)
我也不知道耶!


同事發生的真實笑話那時候他站DT(得來速) 客人:小姐我要一份兒童餐同事:先生請問你的快樂兒童餐是快樂的嗎?(其實是想要問兒童餐是"雞塊"的嗎) 客人(猶豫了一下...然後很鎮定的說):
不..我要悲傷的~




視傳三 A 順賓、宜薇、育靜 得獎作品

關懷老人1 2 3